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文件精神,近年来,广州市供销社围绕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在增城区、从化区、白云区等地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无人机飞防作业、农业生产托管等综合农业社会化服务,适应了农村农业的变化,探索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增强了保障生产能力。
一、托管农业产业园,保障生产
增城是“中国丝苗米之乡”,增城区实行政府统筹指导,农投公司带动引领、农民入股经营、社会企业参与的方式,打造增城丝苗米现代产业园,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
2021年12月,天禾农资公司与广州市供销社、增城区供销社共同成立增禾农服技术公司,专门在增城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公司。
2023年上半年,增禾公司承接了增城农投公司3240亩水稻的全托管服务和北大荒公司300亩早造水稻种植托管。之前朱村街土地种植香蕉居多,香蕉连作会消耗土壤中的养分,容易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甚至形成荒漠化;其残留物在土壤中分解后,会使得土壤变得酸性较强,导致土壤中微量元素失衡,影响后续作物的生长。针对增城农投公司的托管土地,增禾立足天禾股份上市公司在全省病虫害统防统治经验、肥料统配统施资源优势,拓展到肥料统配统施、耙田、机插、谷种飞播、除草灭螺、收割等全程托管服务。经过4个多月的劳作,供销社早造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美香占2号”已收成,亩产量达到600斤以上。供销社作为“田管家”,全过程托管“耕、种、管、收”等,可为产业园降低生产成本约130元/亩。平均每亩降低农药使用量850g,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180g。
北大荒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在资金、品牌、销售方面有优势,供销社发挥绿色农资供应、专业技术团队以及基层供销社扎根基层、联系农民的优势,突出抓好“产中”环节托管,负责施肥、杀螺、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农事服务,组织职业农民当“田保姆”,有效破解水稻病虫害防治难、产品品质低等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农田的生产力和质量。北大荒与供销社的合作,促进了病虫害防治南北技术交流,也实现了“本地人管理本地田”,发挥了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智慧才干。
目前,增禾公司拥有包括植保无人机,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拖拉机等农业生产机械24台,组建了一支年轻化、专业化、高学历的工作管理团队10人,全部为80后年轻人,60%农学本科出身,40%大专毕业,平均年龄28岁,成为年轻“土专家”,聘请基层供销社、属地农机作业手、种植合作社农民等21人作为“田保姆”,为增城丝苗米产业园周边农户提供全程化生产管理服务。
增城的阮成初60多岁,供销社农资的经销商。开始只是让儿子帮帮忙。想不到儿子大学毕业后,每天奔跑于朱村、正果、石滩甚至从化地区,为农户做生产性服务。经过定期的技术培训,对当地花生、水稻、荔枝、土豆等各种作物的生长属性和病虫害防治措施都非常熟悉,成为供销社一名职业飞防能手。工作不到3年,业务量已经超越了经营30多年的父亲,他的父亲意想不到儿子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他们家既有土地流转的收入,也有农资生产服务的收入,还有收成的分配。产业园创建,不仅让农村更加宜业,也让其更加宜居,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落日余晖,经过硬底化的田埂和一望无际的稻田,是村民饭后散步的好去处。
二、托管村集体闲置地,防止撂荒
近年来,从化区大力抓好撂荒地复耕工作以及村集体组织增收。2021年,从化供销社与生产合作社、飞防设备企业共同成立粤顺农业科技公司开展农事服务。
从化闲置的土地大多分散碎片化,地力不足。2023年上半年,在村两委统筹协调下,从化供销社与4个村集体第二年签订600亩闲置土地托管服务协议,供销社从播种、施肥、防治、收割、烘干全过程托管,收成按供销社、村民、村集体5:4:1的比例三方分成。产出的稻谷也可以委托供销社销售。今年7月份早造水稻已经收割完毕,亩产量约800斤,比去年早造收成增加了37.5%。村集体增加收入24吨水稻,村民不需要投入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能收获96吨水稻,增加村集体和农户收入超过30万元,探索了供销社、村集体和农民3者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联农带农,让村集体看到效益、找到盼头。
现从化供销社已拥有23台植保无人机,2台测绘无人机,2台烘干机,5台联合收割机、3台高速插秧机等35台农业生产机械。组建了一支专业拖拉机手、飞防能手和种田能手20多人,承接全区农业生产托管中心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工作。去年开展水稻、果树喷洒等生产服务13.9万亩次,全托管土地1500亩,收割销售水稻120吨。
同时,从化区供销社在鳌头镇民乐建设田头稻谷烘干,克服天气和场地对水稻晒干的制约。在城郊建设丝苗米加工生产线,粮食加工中心一个,冷库1200立方,日处理量20吨。周边的农民表示:“有了供销社托管服务和田头烘干加工技术支撑,农民种田省工、省时,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也得到了保障,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三、厚植农业发展新动能,探索土地托管新模式
近年来,白云区供销社聚焦“一园两城三都四区”重大发展平台及“6+6”现代产业集群等工作部署,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回归服务“三农”主业,压紧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紧密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为抓手,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补链、延链、壮链、强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力推动白云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2020年创新探索“政府主导+服务平台公司实施”的土地流转“白云模式”,搭建土地流转、产业规划、招商引资、政策咨询“四位一体”平台,三年来,引导全区45条行政村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向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流转,达成流转土地近万亩,流转土地每亩单价比原土地租赁单价上涨25%-35%,解决以往由于土地退租、空档期等造成农民收益减少的问题,稳住并鼓起农民“钱袋子”。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推动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转变,为当地农民创造“家门口”就业机会,实现农户“双增收”。目前,该模式已惠及农户近7500户,带动当地农户约1350人次就业,助农增收逾2500万元。
聚焦“百千万工程”现代特色种业振兴行动,依托土地流转“白云模式”因地制宜引进农业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白云,大力推广数字化农业技术,加快白云区种业基地现代化建设。目前累计引入广东安圜绿天然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13家优质企业共同打造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片区。提供“一企一策”靶向服务,协助多个投资主体解决农田基本配套设施、资质申报等堵点难题,解决农田基本配套设施、资质申报等堵点难题,服务企业成功申报龙头企业、获评“广州市农产品稳产保供重点生产企业”等荣誉称号,白云区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扶持补贴政策,向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发放流转面积500元/亩/年的扶持补贴,鼓励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流转土地,累计发放补贴资金约109万元,2023年拟再发放补贴约132万元。
加大流转前期资金投入,该区供销社预计投入约6000万元建设高标准设施大棚,完善农田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成本,为流转地块生产发展“减负”。加强供销社与流转引入的农业企业资源整合、股权联合,通过盘活改造供销社老旧物业为建设食材配送中心等项目提供场地支持,构建全程标准化、可溯源的放心农产品直供配送网络。下一步,利用供销社品牌优势、渠道优势,加强与优质农业企业资源整合、股权联合,搭建从基地种植农化服务、田头冷链仓储、物流配送到终端销售网络的农业全产业链一体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