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了,我年年来南通农产品进上海洽谈会,如皋萝卜皮开发了无防腐剂等10多个系列,不仅成了上海东方航空公司的航空食品,还通过清真食品认证,踏上‘丝绸之路’,进入西北亚、俄罗斯。”昨天,如皋萝卜大王陆仁宗新注册“仁宗”牌萝卜皮,成立寿乡食品有限公司,与上海好唯加食品续签500万元购销合同。
上海市民的“菜篮子”“饭桌子”,越来越成为南通各地配置农业资源、调整农业结构的“风向标”。市供销社统计,2004年组织南通农产品进沪至今,12年成交年年创新高,今年达6.81亿元,累计达到44亿元。市供销合作社主任葛志华感触尤深:“ ‘农洽会’越办规模越大、层次越高,沪上下单、南通接单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越走越畅。”
上海供销合作总社主任赵刚、副主任马晨辉等几乎年年前来捧场,该社业务管理处等各科室,全力为南通农产品牵线,向上海邵万生等各大农副产品批发商、江杨等各农贸市场推介。据统计,“农洽会”先后推介南通名特优农产品800余种,吸引参会客商1000余家,成为促进南通农民增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强力杠杆”。
变单向展览式为沙龙式洽谈,“农洽会”办展方式不再“大而全”,但求“小而精”。如东绿野富硒玉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志芳,现场给客商端来热气腾腾的玉米,软、糯、香、甜,引来阿拉一片叫好;开心田园生态农场孙春梅总经理送上水晶草鸡蛋,大小似鸽蛋,口感胜鸽蛋。冯志芳说:“现在有了电商、物流配送,但面对面的直观营销,却是网络无法实现的。”
通过“洽谈会”平台,一批南通农业产业化企业摸准了上海人的口味,成功研发产品,开展“饥饿营销”。港闸区的喜尔酱制品有限公司,年年来“洽谈会”,又粗又长的酱包瓜,按照上海口味改成了切片小包装。上海全国土特产公司精于酱油制作,喜尔借力合作研发“虾籽酱油”,一炮打响,29元1瓶疯抢,供不应求。海安江山米业总经理姜可龙,按照上海浦东、浦西各大市场经销商反馈,上海市民对“绿色”“口感”要求较高,公司在海安建立3万多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省、市、县供销社支持参股860万元,组建华江粮食专业合作社,添置日产150吨大米全自动生产线,申报全国绿色大米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供销综合合作示范项目。目前,品牌大米上海市场日销量超过80吨。“三黄鸡”是上海市民的传统美食。南通众发禽业注册“通如草黄”品牌,年销2500万羽、总额2.6亿。“这是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市场地位决定的。”负责人戴世群说:“没有供销社组织洽谈会年年推介,哪有今天?”
农洽会年年办、年年旺,上海市民越来越认同南通农产品,增添了上海江杨农批市场总经理张永发等深度合作的信心:“我们已经开辟南通蚕豆等四青作物、海门羊肉车位式交易专区,与海门‘一品蔬’专业合作社建立食品安全实时检测网络。只有服务好南通的‘菜园子’,才能造福上海‘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