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票、煤油票、化肥票、社员股金证……这些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证,已然远离人们生活多年,但是当年兑换这些票证的供销社至今仍然活跃在市场。
供销系统自建国初期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61个不平凡的春秋。有人说,供销社走过“一甲子”,已经步入老年;也有人说,供销社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依旧充满活力。而更多的人却看到,供销社一路走来,起起伏伏,却始终姓农为农务农。
近日,记者走访了市场和市供销社,并采访了“老供销社员”,和他们一起回顾淮南市供销社的发展历程,了解供销社面对市场经济如何大刀阔斧改革,如何拓展服务职能,完善服务网络,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做法。
现状:靠“农”拓市场布局城市乡村;惠农“鼓”钱袋助推农业产业化
8月4日下午6时,在位于毛集实验区的龙翰龙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龙翰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的深加工车间,工人依旧忙碌着,员工们正在加工虾仁。
“这批虾仁将全部出口欧美国家。”该公司总经理向记者介绍道,“我们公司年加工小龙虾1000余吨。”
记者询问得知,龙翰龙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供销社控股、毛集供销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对水产品、水生蔬菜进行深加工,年产值近亿元,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国家。
“我们按照‘合作社+公司+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运行,这既能保证食物品质,又能减少市场流通环节,还能带领农民致富。”龙翰龙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说。据悉,合作社为当地农民增收10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工人人均月收入5000元左右,最高可达7000元。
“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产品品牌化,我们还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注册农产品商标,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如鑫杨、月牙池、宝芝斋、州来等,其中淮南旭杨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鑫杨’品牌成功入选2013年度全国供销合作社‘百佳标准化农产品品牌’,成为全省7个入选品牌之一。”市供销社综合业务科负责人王多根告诉记者。
不仅仅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走访市场,也能看到供销社活跃的“身影”。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供销社推进供销社商贸综合体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后,市供销社近两年来建设了山王供销社农产品交易中心、芦集综合服务中心、凤台县关店日用品配送中心、大兴供销综合超市、丁集供销社商贸中心、杨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商贸综合体。
近5年,市供销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了1个总社级龙头企业,4个省社级龙头企业,5个市级龙头企业。至2014年底市供销社领办和自办专业合作社103个。仅去年一年,就改造新建基层供销社3个,发展2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社64个,新建庄稼医院10个。
往昔:曾经辉煌,曾经迷茫;改革摆脱“市场经济不适应症”
供销社办公楼里,综合业务科邓良久从档案柜里拿出了一叠文件资料,泛黄的统计报表记录着市供销社走过的六十多年历程。
在文件资料中,记者看到1978年以后,市供销社经营范围、品种、档次、方式、规模逐渐扩大,为农服务功能逐渐增强。市供销社系统历年商品购销统计报表显示:全市供销社系统商品购进1978年为7502万元,1989年达到14988万元;商品销售1978年为8446万元,1989年达到17469万元。1989年,市供销社化肥、农药、农膜销售额8294万元,创历史最好成绩。这些数据,清楚的记录和反映出市供销社为农服务的规模和状况。
“在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系统是政府的职能机构,按计划承担着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物资供应以及农副产品的购销任务,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市供销社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我市供销系统曾经创造了在城区商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农村商业网点中“一网统天下独领风骚”的辉煌。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供销社在农村独家经营的地位改变。而市场经济的大戏开场,更是让习惯坐着等客的供销社一时经营萎缩,效益下滑,甚至出现了有“系”无“统”的状况。1995年2月2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自此市供销社迈开了改革与发展的步伐;2009年1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市供销社拉开了脱胎换骨改革的序幕。
未来:开启“创业”模式跟上时代节奏,服务“三农”立新功
要改革,怎么改?
近年来,淮南市供销社开启着它的“创业”历程:从日用消费品流通到创办专业合作社,从农资供应到物资回收,从土地托管到合作金融……
今年4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正式公布。《决定》指出可以成立电商企业,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供销合作社将成为服务“三农”的综合平台。
在淮南,又掀起了一股改革热潮。
市供销社与安徽乡妹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农家妹”网上购物平台,依托基层服务社,联合当地农业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一村一点”模式发展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以农产品、生鲜食品经营为亮点,致力发展以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为特色的区域性电子商务。未来5年计划在全市各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建立网上供销综合服务社,努力把线下综合服务社打造成商品集散中心、农产品物流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金融咨询中心和就业孵化中心等六位一体的实体经济组织。公司正式运营以后,将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性平台,对我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农产品流通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淮南有15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开启了‘买淮南卖全国’模式。”市供销社综合业务科王多根介绍。
今年2月,市供销社作为主发起人,引入社会资本投资5000万元共同组建成立安徽普惠金融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普惠金融的上线运营将有效缓解我市涉农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殖大户等的融资难题。“前不久,我们向龙翰龙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200万元贷款,成功解决其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普惠金融信息服务公司负责人石英奎告诉记者。
目前,市供销社正扎实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农村金融服务等六大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同时,通过新建、扩建和改造等方式,合理布局建立三农经营服务综合平台。已建成配送中心13个,农产品交易市场4个,再生资源物流中心1个,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分拣中心1个。
聊起供销社未来发展的前景,“老供销社员”张峰想了想,说道:“淮南市供销社一路走来,有辉煌也有低谷,但借着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和党中央国务院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一系列措施的推出,供销社系统只会加强,不会削弱,供销社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