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桥供销社位于茂名化州市西南部笪桥镇。改革前,该社有干部职工111人,离退休职工34人,社有资产860万元,欠银行贷款等债务251.2万元。近几年,该社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供销社的支持下,化解历史债务及遗留问题,盘活社有资产,进行二次创业,为“三农”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2010年,该社商品总销售2000万元,比2001年增长2.1倍;还清了银行贷款,化解了历史债务,资产总值增至3030万元,比2001年增加了2170万元;年资产收益65万元,被评为永利娱乐场(中国)官方网站
系统综合业绩30强基层社,预计2011年全部项目改造完成后,年收益可达100万元。他们的主要做法在三方面。
一、力保资产,谋划发展大计
该社在发展过程中,为化解历史债务和遗留问题,需要处置部分资产。但开始有人提出要处置全部资产,经统一思想,他们认识到,处置部分资产的目的是卸开包袱,轻装上阵,再谋发展,如果处置了全部资产,供销社就没有了发展的本钱。为此,他们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把思想统一到处置少量的资产、盘活大量资产上来。在有关银行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全社共处置资产410万元,占原资产的三分之一,既解决了全社职工社保费、下岗补偿费等问题,又还清了银行贷款和社保、股金等全部债务,可以轻装上阵。
二、因地制宜,灵活推进改造
该社资产存量虽然不少,但都是一些利用价值低、效益差的旧楼房、矮瓦房、闲置地等房地产。全社房地产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年收益仅13万元。为更好发展,他们以“新网工程”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从改造入手,千方百计盘活社有资产,变无收益为有收益,变少收益为多收益,变小门店为大超市,变危房为综合贸易市场,变空地为商贸城的“五变”格局。
一是将无收益资产改为有收益资产。地处207国道的收购站,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过去专门从事黄红麻收购的门店,后因镇的农业结构调整,很少有人种植黄红麻了,加上国道改道,收购门店闲置多年,分文无收。该社筹集资金3万多元,将其改造成为经营店铺和住宅,年增加收入2万多元。
二是将少收益资产改为多收益资产。地处镇政府对面的化肥、农药仓库和日杂门店,原是人流较少的地方,年收益不到2万元。自镇政府改建办公楼和铺设水泥路后,人流激增,成了商业旺区。该社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先后投入资金53万元,将化肥、农药仓库改建成600多平方米的农资超市,将200多平方米的日杂门店改建成为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的综合商贸楼。这两项改造,年收益达10万元,比原来增8万元。
三是将小店改为大超市。地处供销社旧办公楼旁有几个门店,年收益不到万元,其屋背后是一块3000多平方米的闲置池塘,成为群众倾倒垃圾的地方。09年,该社投入资金110多万元,拆除门店,填掉池塘,在该处建起一幢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50平方米的楼房,引进茂名市明湖百货有限公司开办日用消费品连锁超市,年收益近10万元。
四是将危房改为商贸市场。该社旧办公楼及职工住宅楼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成为危楼。但它与圩镇农贸市场接壤,商业利用价值高。2010年下半年,他们克服资金和拆迁等困难,建起占地2000多平方米、框架结构建筑1300多平方米、棚架结构建筑600多平方米的综合商贸市场。预计该项目全部投入使用后,年收益达20万元。
五是将闲置地改为商贸城。前几年,该社在207国道旁购进一块约6000平方米的地皮,现计划兴建加油站一座,农产品综合购销站一个。以上项目建成后,年可增加收益20多万元。
几年来,该社着力改造社有资产,成效显著。全社资产占地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被改造的占地面积8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资产现值从800多万元增加到3030万元;年收益从13万元增加到目前的65万元。全部改造完成后,全社的资产收益和经营收益将达150万元以上。
三、多措并举,解决资金难题
该社实施大规模的资产改造,靠的是白手起家。如在改造旧办公楼、职工住宅楼时,企业自有资金仅6000元,要完成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改造,需投入资金100多万元,确是杯水车薪。但这几年,他们就是靠胆量和智慧,靠拼搏和奉献,多措并举筹集资金近300万元,破解改造资金的难题。
一是发动职工筹集资金。因为积极宣传社有资产改造的意义,得到了干部职工的响应。对职工筹集的资金,该社给予银行相等的利息。先后收到集资80多万元。二是向银行贷款。由于该社信誉度很好,获得银行贷款30万元。三是争取上级支持。在资金出现困难时,该社积极同上级社沟通、争取,获得了茂名市社的大力扶持,使改造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四是从经营利润中提取改造资金。他们采取工资少领,奖金少拿,补贴少取的办法,从企业经营收益中拿出了50多万元的改造资金。五是通过赊购材料、逐步支付的办法,解决资金燃眉之急。由于该社在当地有良好的经营信誉,当工程出现资金困难时,便采取赊购的办法,先将建筑材料赊回来使用,然后再还款,使改造项目能按时推进。
四、清正廉洁,无私拼搏创业
实施社有资产改造项目,实质是二次创业,需要有廉洁、无私、奉献精神。几年来,他们艰苦创业,一边抓好购销业务,一边推进项目改造,做到购销、改造两不误。在实施改造项目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阳光操作,使每个项目成为阳光工程,放心工程。在工作中,他们切实把好了“三关”。
一是把好廉洁关。成立了基建工作小组,负责项目改造的组织实施。同时,推选产生了由班子成员、职工代表、退休人员组成的基建采购组、材料验收组、质量监督组,建立了项目招标制度,材料采购制度、质量监督制度。对每一个项目的承建者,必须公开、公正、公平确定,选准承建商;对材料选取,必须坚持集体采购,货比三家,以质量最好,价钱最低为选购对象;对购进的材料,造册登记,账册相符,帐实相符,堵塞漏洞。几年来,由于他们廉洁奉公,精打细算,大大减少了开支。如在改造综合商贸楼中,按当地市场测算,每平方米需费用900多元,而实际开支每平方米费用只有650元。单综合商贸楼改造一项,就节省开支30多万元。
二是把好质量关。成立工程质量监督小组,请有关专业人员监督工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建筑部位、建筑材料质量,防止质量事故发生。
三是把好人情关。几年来,该社实施大小项目改造工程10多个,每个项目的承建者、每宗材料的选购,都是集体决定的,班子成员没有一人利用职权谋私。
四是自力更生。为节省改造工程的开支,该社干部职工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拆除旧办公楼、宿舍楼过程中,领导班子带头上阵,干部职工跟上,开展自拆工作,仅花1万多元,就完成了请别人需要8万元才能做好的工作。他们还发扬敢想敢干精神,边学边干,完成了一个个改造任务。如在建设综合商贸市场中,需要安装铝合金门窗300多平方米,按市场价每平方米需190元,他们自己做,每平方米仅花140元,节约了1.5万元。几年来,他们挖泥、填土方、开水沟、拆旧房、筑路基、安门窗、搞绿化,样样都干。有时从早上干到晚上十二时,大家毫无怨言。据估算,几年来干部职工义务劳动达2560个工作日,按每个工作日80元计,这一项就节支20.5万元。他们这种自力更生、艰苦拼搏的精神是供销社服务“三农”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二次创业得以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