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锡林郭勒天高云淡,绿草如茵,牛羊成群,景色宜人。作为内蒙古草地类型植被种类最为齐全的草原,锡林郭勒草场可利用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面积的1/4。
正是依托这样的资源禀赋,草牧业成为锡林郭勒盟的优势产业。但是,传统的粗放式发展对草原生态也有一定的破坏性。平衡生态发展与牧民增收,成为当前草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如何破题、实现双赢?政府与牧民、企业一起想办法,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条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牧民增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草定畜,制定合理放牧制度
如何在维持草原生态平衡的情况下让牛羊吃饱、吃好?全国畜牧总站站长杨振海表示,北方草原发展草牧业,要以天然草原合理利用为主,在维护生态环境优先的前提下考虑生产经营和牧民致富,探索一种合理放牧制度。
多年来,这里推行和完善阶段性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原生态监测评估制度等多项制度,利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合理调整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
“通过划定围栏,羊在一个区域吃草,其他区域可以让草好好长,人不累了,羊长膘也容易,草原得到缓解,一举多得。”西乌旗牧民斯琴图指着不远处的围栏告诉笔者。他家共有草场1万余亩,其中8950亩为放牧场。与传统的放牧方式不同,斯琴图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将自己承包的草原建设围栏,将放牧场分为多个区域,在围栏范围内实施轮牧。
“保护生态平衡是基础,牛羊的养殖数量按照草场面积确定,在此基础上,要想方设法帮助牧民改善生产经营。”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处长李新一说,通过国家草原生态补奖,实施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建设,优化养殖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当地牧民收入。减羊增牛,推进产业提质增效
以草定畜,草原美了;但如何保证牧民的收入不会随着牲畜数量的下降而减少,成为草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在碧绿的草原上一座白色的房屋十分惹眼,一辆越野车停在门口,这就是牧民额日和木的家。在房间里,各式家电一应俱全、现代化气息浓郁。“现在养白牛平均每头能赚5000块钱,相当于10多只羊的利润,每年能出栏60头左右,日子比以往舒服多了。”额日和木乐呵呵地说。额日和木家住西乌珠沁旗温都来嘎查,拥有草场6300亩,饲养夏洛莱牛110头。近年来,他积极压减羊群数量,引进良种肉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去年收入不错,我把家人的草场都整合过来统一管理,集中经营了。”额日和木对家庭牧场的发展充满信心。
额日和木家的畜群结构调整,就是锡林郭勒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减羊增牛战略的缩影。自治区农牧厅党组成员、总畜牧师靳延平认为:“减羊是去库存,增牛是补短板,加快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在引导的同时,要抓好源头和销售这‘两端’,不仅要从国外引进纯种肉牛,对现有肉牛进行改良扩繁,而且要帮助农牧民与龙头企业对接,让牧民养了牛不愁卖。”
与羊相比,牛的生长周期长、价格走势平稳,利润更大。但是从养羊到养牛,牧民通常需要两年左右的“转型期”,当地政府除了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外,还会帮助牧民改良品种,通过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提升良种供应能力。
“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是关键。”锡林郭勒大庄园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喜良说。在公司的交易大厅记者看到,这里不仅专为牧民们准备了餐厅,还提供可过夜的房间。牧民只需要将羊送到指定地点、办理手续,就可以在办事大厅的显示屏上看到自己所送羊的重量、数量等信息,当羊全部过磅后,价钱实时结算,方便快捷。
“大庄园与牧民之间通过签订合同,建立龙头企业与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原料基地,也加强了分散的牧民与市场的对接,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牧民增收。”自治区农牧业厅草原工作站站长高文渊告诉记者。
多措并举,促进草原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锡林郭勒盟在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要进一步在品牌推广和打造拳头产品上下功夫。杨振海认为:“要着力破解肉产品‘优质不优价’等问题,在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拓展第三产业,促进牧民稳定增收,实现草原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今年上半年,锡林郭勒盟许多地区出现大风扬沙天气,降雨较常年同期减少近一半。如何应对自然灾害,锡林郭勒盟副秘书长胡成良说,一方面要出台补贴政策,当灾害来临时,鼓励牧民冬羔育肥的提前出栏;另一方面,建立储草基地保证充足的饲草储备;在平时的生产中,引导企业、合作社与农民加强合作,形成联动机制,保障草牧业稳定发展。
“随着城镇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走进城市,锡林郭勒盟也面临着‘谁来放牧、怎样放牧’的问题。”自治区农牧业厅畜牧工作站站长红海说,近年来,锡盟积极培育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引导牧民整合草场、机械等生产资料,大力发展互助合作、联户经营,支持农牧区能人逐步向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专业养殖户方向发展。目前,全盟已建成牧业机械、牛羊育肥、奶食品加工、草场整合等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155个,入社成员3万户,带动农牧户10.2万户,提高了牧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专业化分工,畜牧业规模效益逐步显现。
发展休闲牧业和草原旅游也是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锡林郭勒盟很多地区的牧民都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牧家乐”,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草原观光、特色养殖、民俗体验等项目开展的热火朝天。《内蒙古自治区休闲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区休闲农牧业将快速发展,在休闲农牧业聚集地区,休闲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全部收入的50%以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草原的美景吸引游客,发展第三产业,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草原的价值。”锡林郭勒盟农牧业局副局长斯日古楞告诉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