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全国渔业大省,也是农业部确定的唯一一个全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试点。近年来,浙江省着力推进“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平安渔业示范县”三大培育创建活动,推动海洋与渔业“十三五”转型发展。8月20日~8月25日,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了“三大培育创建”媒体行活动。活动分别走访了宁波市象山县、舟山市普陀区、湖州市吴兴区,从多个方面展现了浙江省现代渔业建设的新亮点、新经验。
一个渔业服务公司管理12个渔村 1300艘渔船
象山,由象山半岛656个岛礁组成,陆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25公里。全县18个乡镇(街道),其中,渔业乡镇10个、渔业村(社、公司)38个、渔业人口近6万人、专业渔民劳动力3万余人,拥有各类渔船2700余艘。
渔船数量庞大和渔政执法人员紧缺形成强烈的对比,如何能够管好船,成为摆在渔政部门面前的艰巨任务。
为确保渔船的统一监管,象山县于2013年9月成立了渔业服务公司——象山石浦顺渔渔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整合12个渔村联合组建的股份制有限公司,下设东门、石浦、檀兴、平岩、番西等5个服务站。据公司负责人孔慧敏介绍,公司主要职能是帮助渔民签证报关,以及做好职务证书培训换证工作;为渔民提供气象信息,以短信形式发送气象预警;帮助遇险船只求救;协助海洋与渔业局做好开捕前检查,信息录入工作;协助海洋与渔业局做好安全检查,网目尺寸检查,以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确定294名伏休监管“定人联船”责任人,协助海洋与渔业局落实好定人联船制度,船位监管工作,利用信息平台及时监控船位,上报违规渔船,责任落实到人。公司有效成为渔政部门和普通渔民的联系纽带,既减轻了渔政部门的执法监管压力,又为渔民提供了便捷服务。
象山县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大队渔政人员李智广表示,为进一步规范渔船管理,实时监控管理在港渔船,象山县着手为全县渔船配备安装渔船固定式定位仪,目前已安装2200余艘。渔船固定式定位仪由太阳能供电、GPS定位、移动无线网络传输组成,具有不可拆卸功能,一旦拆卸,即可报警,实现一机一船的身份识别,能有效遏制一证多船现象;在港渔船的实时定位监控,可以规划调度不同船舶的对应锚位,提供实时监控管理;利用存储回放功能,可以有效地提供船舶一年的航行里程统计数据,为政府补助性资金的发放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能有效管理伏休期船舶情况、船员身份管理等,确保渔船“应休尽休”。
8月21日下午14时30分,记者随中国渔政“33208”船从象山县石浦港出海巡查。据渔政人员介绍,这艘渔政船上午11点半才刚刚从海上巡查归来。船长目视前方,认真地掌控着方向、船速,频繁地举起望远镜巡视附近渔船情况。在发现一艘停泊在不远处的渔船后,渔政人员决定靠船执行抽检。待鸣笛、靠船后,渔政人员利索地翻跳上“浙象渔30162”船。“浙象渔30162”船的船员正紧张忙碌地向岸上运送出海三四天捕捞回来的海鲜,渔政人员现场检查并测量了渔网规格,对固定式定位仪进行了查看,在确定一切符合标准后,结束抽检。
为全面取缔涉渔“三无”船舶,基本杜绝非法捕捞,象山县多部门陆海联动,形成严打态势。象山海洋与渔业局全面加强海上执法,截至目前,共出动169航次,清理禁用网具1814顶,查扣违禁渔获物约12万公斤,查获违规作业渔船118艘,其中,“三无”船舶55艘,依法立案150起,已结案64起,罚没款17.6万;查获并移交公安涉嫌违法捕捞案件9起,涉案人员68名。在冷库区,记者看到,仅6月24日被收缴的违禁渔获物就到达了11.85万公斤,预计到9月16日休渔期全面结束,收缴的违禁渔获物将达到13万公斤。而在象山县违规渔船扣留所,接下来将有十几艘违规作业的三无“船舶”被拆解。
象山县公安局快速刑司对接,对伏休以来查获的9起涉嫌违法捕捞案件迅速启动刑事立案程序,对涉案人员立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并通过案件侦查,深挖4名犯罪嫌疑人,目前已刑事拘留26人,逮捕10人,取保35人,网上追逃1人。
科技手段显身手,渔船、渔港、渔民、基层渔船组织实现信息化管理
科学运用海洋大数据分析,合理、快速地掌握渔业资源动态,把渔业捕捞生产注入信息化,成为渔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在浙江同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中心指挥大厅内,公司负责人向大家演示了“远洋渔船在线智能分析系统”。在这套系统里,可以远程观测到在公海渔场进行捕捞作业的远洋渔船相关情况,并有专业人员对海况、气象等进行实时研判,为作业渔船提供远程预报。200海里线和禁渔区警报设置可以对渔船作业进行更为准确的监督和指导。目前,该系统已在远洋渔船“新世纪111号”船上安装并使用。
据了解,浙江省围绕建设“平安浙江”总体部署,以“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为抓手,稳步推进渔船、渔港、渔民和基层渔船组织管理规范化、组织化、信息化“三化”建设。目前,象山县渔船安全救助信息体系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以视频监控系统、渔船身份识别及进出港监管系统、渔船助航避碰系统、沿海雷达监控系统、卫星船位信息系统、小型渔船手机报警系统和海上通讯保障系统等七个子系统为支撑,安全救助和渔船动态管理两大网络系统为主要工作平台的渔船安全救助信息体系。
在舟山市普陀区,浙江同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权向大家介绍了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北斗船舶定位仪。该设备利用海洋卫星遥感、海洋卫星通讯,能够实时上传船舶位置、航向等数据,而且具备防拆除、防关闭、免维护的优势,一旦发生沉船事故,可在终端沉入水下1.5米~4米时,自动连续发送警报信息,大大提高了渔船监控管理能力及船舶的航行安全,终端的黑匣子功能可将船载AIS及船载视频数据实时存储,存储时间大于5小时。据了解,该设备已经在300余艘渔船上安装并使用。而该公司研发的北斗人员求救仪也将在今年下半年投入市场。届时,公司还将推出安装求救仪新型救生衣。火柴盒大小的设备在探头遇水时间超过1分钟就会发出警报,向卫星发送求救ID号,经纬度坐标及海拔高度,卫星将数据发送至卫星地球站,由中心向搜救部门发出搜救请求,求救报警信号将在15天内保持持续推送状态。
如果说同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立足于渔船安全监管和大数据分析的方向,那么同样与船载卫星相关的浙江中星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基础的信息交流方面,打通了船舶与陆地之间更为基础、方便的联系,让渔民可以随时随地高效快速实现浏览网页、微信聊天、娱乐及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同时,为渔民搭建了海鲜交易平台,可第一时间获取购买方的相关信息。而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则可以追溯水产品产地及捕捞时间。
渔船装备现代化带动捕捞生产转型升级
浙江省在《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培育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中要求,以提高海洋捕捞渔获物保鲜、冷冻能力及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引导海洋捕捞渔船(如拖虾船等)加快配套设施改造,提升捕捞产品品质和鲜度,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海洋捕捞的经济效益。
那么,如何能够在渔获物冷冻保鲜过程中,既保证提高渔获物的新鲜度、提升渔获物的品质、增加渔民的经济效益,又能够达到人身安全和节能减排的功效?舟山顺畅海洋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延军给出了他的答案,用冷冻液代替氟利昂。他表示,在安全性方面,冷冻液彻底解决了制冷机舱内泄露问题。氟利昂循环压力变化大,渔仓内停机时蒸发器最高压力在1兆帕左右,容易产生泄漏现象,对人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不冻液循环蒸发器压力停机时为0兆帕,开机时也最高只有0.1兆帕,泄漏出来的不冻液液体对人无生命危险。在减少大气污染方面,用不冻液制冷系统,氟利昂用量只有原先的1/10,且氟利昂限制在不冻液桶内,极大地减少了环境污染。在操作方面上,氟利昂蒸发器的霜层影响传热,对制冷系统操作带来影响,调节供液阀门频繁,增加操作强度,容易损坏机器。不冻液制冷系统没有霜层影响,属无霜型制冷循环,无需经常调节供液阀,操作方便。在体积大小方面,氟利昂由于带油循环,一供多容易造成冷冻机缺油运行,损坏冷冻机。现在渔舱上基本上是一供一模式,即一台冷冻机供一间渔仓,4间渔仓需4台冷冻机,不冻液制冷系统只需对不冻液进行制冷,船舱用泵供冷,只要一台冷冻机就可以四间渔仓进行供冷,大大节约了机仓空间。在起冻点温和鱼货质量上,氟利昂直接制冷蓄冷能力弱,一开门冷气跑掉,速冻间温度上来很快,导致起冻温度高,鱼货冻结时间长,品质下降,而不冻液蓄冷能力强,速冻间进货时可以关速冻间阀门,不影响制冷机运行,鱼货进满后,直接打开零下30度以下的不冻液,10多分钟速冻间温度就可达到零下20几度,起冻温度低、鱼货的品质好。
渔船经过使用冷冻液改造后,效益又如何呢?据测算,以拖虾船安装标准型冷冻设备为例,在产量相同的前提下,平均产值可以增加50%以上。由于渔获物处于刚刚死亡或还没死亡阶段就进行冷冻,质量较好,销售价格高,有时最高能够达到没有冷冻设备的渔船出售虾类价格的2倍~3倍。除去运行冷冻设备所需的柴油成本,年可增加效益40%以上。目前,已在1艘渔船和1艘冷冻船安装该冷冻液设备。
从自主研发的远洋渔船,到配套齐全的超低温金枪鱼精深加工基地,再到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联合承担“东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新渔场探捕项目”,平太荣远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可以说在远洋渔业科技创新上不断深入探索。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现拥有28艘远洋金枪鱼延绳钓船和两艘仓储温度达到-60℃的6000吨级远洋超低温运输船,年鱼货捕捞量1.2万吨,运输量1.5万吨。根据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渔场特征与渔法特点要求、鱼货加工质量要求、超低温冷藏需求、船员工作与生活环境改善需求、船舶续航及节能降耗需求等因素,2009年,公司自主设计建造了单船300吨 ̄490吨左右、最大续航力约150天,最大配员20人,具备-60℃左右的超低温冷结及冷藏功能,日均可处理常温渔获物6吨、超低温渔获物3吨。船底的双层设计和船顶层的降低设计,既提高了船体的抗风浪安全性,又增加了船体的承载力。目前,已有多家远洋渔业企业采用此项设计,建造远洋渔船。
渔业企业进军水产品终端消费
转变经营模式,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从专门从事远洋渔业捕捞到建造运输船,从建成配备齐全的超低温金枪鱼精深加工基地到开展海洋生物科技研发,平太荣远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发展中,不断转变经营理念和模式,发展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目前,公司拥有3000吨级超低温冷库一座、4000吨级超低温冷库一座。
在公司的中国南方金枪鱼交易中心的生产线上,记者看到,两条生产线在忙碌地进行金枪鱼分割,生产线目前有每天5吨的生产量。据公司相关负责人倪泳一介绍,如今该公司的第一家金枪鱼创意料理店已于8月13日在舟山市开业了,接下来,公司正研究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开设专门店。下一步,公司将探索二维码标识在金枪鱼上的使用,希望能够给公司捕捞的每条金枪鱼都安装上“身份证”,食客能够通过二维码追溯到金枪鱼的捕捞时间、地点等详细信息。
转变作业模式,合作社让渔民抱团生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很普及,但是提到远洋渔业合作社,就不得不提到2016年6月底成立的舟山市宁彦专业合作社了。合作经营利用渔民抱团生产经营,让渔船在补给、运输、维修、渔获交易、船员统一管理、稳定市场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大作用,同时,设立了远洋渔业涉外风险互助金。目前,该合作社拥有社员51人,远洋渔船57艘。
绿色水产养殖兴起,养殖水体污染全面清零
转变养殖模式,优势品种和生态养殖理念不断深入。干净、整洁的生态养殖池塘,整齐划一的养殖区域,很难想象,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的大部分区域曾经都以温室大棚养殖龟鳖为主。据了解,由于龟鳖饲料中动物性蛋白的含量较高,残饵和粪便对水质影响非常大,特别是龟鳖代谢所产生的大量氨氮,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因此自2014年3月起,东林镇对已有20年的温室龟鳖养殖业进行了彻底整治,并利用3年时间,截至2016年6月底,实现了全面“清零”,其中,所有鳖类大棚实现全面清零,共计1309个90.1万平方米;所有龟类大棚实现清零,共计1307个89.9万平方米。
在东林镇湖旺水产种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整洁的育苗车间里,工人们正紧张地给黄颡鱼人工取卵,而在车间的另一边,工人正在给孵化72小时的黄颡鱼鱼苗装袋打氧。车间外的养殖水面上,安装着循环净水装置,过滤过的养殖用水完全可以达到Ⅱ类水标准。该公司主要从事黄颡鱼、“优鲈1号”等特种水产苗种规模化生产。2014年,建立了浙江省“优鲈1号”首个繁育基地,2016年实现规模化生产,繁育大口黑鲈“优鲈1号”苗种2.12亿尾,产值近300万元,带动周边温室养鳖转业富余劳动力就业500户~600户,推广面积10000多亩。通过成鱼养殖对比,“优鲈1号”比普通加州鲈鱼的品种增产25%,亩效益增加2000元以上。并且,1斤饲料可出1斤鱼,优于之前喂养模式,提高了养殖效益,改善了水质和养殖环境。
在东林镇另一家养殖基地的“澳洲淡水龙虾循环水繁育棚”,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了该养殖基地的循环水工艺流程,育苗大棚的废水排入尾水处理池,经过益生菌、微生物处理后,到达1号氧化池,接着在2号氧化池由植物净化,接着在利用池过滤后回到育苗大棚继续使用。
据了解,吴兴区重点以生态渔业示范基地建设为主,兼顾质量安全、科技创新、休闲渔业等打造区域特色示范基地工程,目前,已改变“四大家鱼”为主的养殖模式,基本形成了以淡水名特优鱼类、龟鳖、虾蟹为特色的养殖模式,中华鳖、翘嘴红鲌、黄颡鱼、鳜鱼等为主导品种。